郑州肝病医院 > 乙肝 >

乙肝为何仍会进展为肝硬化?肝病医生庄淑英深度剖析

2025年10月25日 09:52:38 来源: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

 许多乙肝患者以为实现病毒学转阴就代表彻底治愈,却不知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。临床中不乏这样的案例:部分患者在HBV DNA检测不到、表面抗原消失后,肝脏仍持续发生纤维化进展,最终演变为肝硬化。为此,我们邀请到资深肝病专家庄淑英医生,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真相。

既往损伤的“记忆效应”不可逆

庄医生指出,乙肝病毒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。即使在病毒被有效抑制后,既往反复发生的炎症活动已在肝小叶内形成大量胶原纤维沉积。这些瘢痕组织如同皮肤上的旧伤疤,不会因病毒消失而自动消退。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多次肝炎急性发作的患者,其肝组织微环境已发生根本性改变,残留的星状细胞持续处于激活状态,不断分泌细胞外基质重塑肝脏架构。

免疫介导的慢性损伤仍在继续

抗病毒治疗虽然阻断了病毒复制,但机体针对病毒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并未完全停止。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仍在攻击表达病毒表位的肝细胞,这种低水平的免疫反应就像慢性火灾中的余烬,持续造成轻微的组织破坏。研究显示,即使血清学指标正常化的携带者,其肝活检仍可见灶性坏死和界面炎的存在。

代谢综合征的双重打击

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)成为新的叠加因素。肥胖、胰岛素抵抗与慢性乙肝形成恶性循环:一方面脂肪浸润加重氧化应激损伤;另一方面脂毒性物质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。庄医生提到,我国约40%的慢性乙肝患者合并超重/肥胖,这类人群发生肝硬化的风险较单纯感染者增加2倍以上。

遗传易感性决定个体差异

相同临床特征的患者对疾病进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异,这与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。某些IL-6、TNFα等促炎因子基因型携带者,其炎症级联反应更难终止;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缺陷者,则更容易出现过度修复导致的纤维化。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多个影响肝病进程的关键位点。

微生态失衡的新视角

肠道菌群紊乱正在被证实参与肝病发生发展。乙肝患者的双歧杆菌减少、肠杆菌科过度生长,导致内毒素入血增加。这些细菌代谢产物不仅直接损伤肝窦内皮细胞,还会激活Toll样受体通路加剧局部炎症。庄医生团队的研究显示,补充益生菌可降低模型动物的肝纤维化评分,提示调节肠道微环境可能是新的干预靶点。

隐匿性病因未除尽

部分所谓的“转阴”患者实际上存在低水平病毒变异株逃逸检测。新型测序技术能在常规PCR阴性样本中发现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前病毒DNA,这些潜伏模板随时可能重新激活。此外,丙型肝炎病毒、血吸虫等共感染因素也可能协同加速疾病进展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庄淑英医生强调:“乙肝治疗应树立全程管理理念。”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硬度检测(FibroScan),每年完成一次增强MRI检查,同时严格控制腰围、血糖、血脂等代谢指标。对于已有早期硬化征象的患者,考虑启动抗纤维化治疗,如使用安络化纤丸等中成药联合卵磷脂酰胆碱类药物。只有将抗病毒、抗炎、抗纤维化三者有机结合,才能真正阻断肝硬化的发展路径。

精彩图文